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道德經》名詞術語解密



《道德經》名詞術語解密
參考連結:http://www.laozi.net/html/laoziwenhua/2009-01-15/1231987645.html

1=創造過程
第一個名字: “,也就是道路,是老子給創造過程或創造者所起的第一個名字。因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源于這個創造的過程,都是經歷了這個過程所創造出來的,所以,老子將這個過程命名為
第二個名字:穀神,是老子給創造過程所做出的第二個名字。創造的過程具有的品性,即創造的過程永遠都處於零的狀態、永遠保持在虛空的開始狀態,創造的過程仿佛無限大的山谷,是空無一物的無限空間,所以老子將這個過程命名為穀神
第三個名字:玄牝,老祖宗的意思,因創造的過程是萬事萬物的起源而得名,是創造過程的第三個名稱。

,創造過程的第四個名稱。因創造過程是一個永遠不變,獨一無二的過程而得名。
大像,是創造過程的第五個名稱,因創造過程的作用無比巨大而得名。
是創造過程的第六個名稱,因創造過程的作用和創造的空間巨大而得名。

2、道的定義:
道,就是創造的過程,因為它是新事物的創造者,所以又可以說,道,就是創造者。無(包括陽,即現實存在的物質事實;陰,即物質事實所擁有的多種可能性。)和有(包括沖氣,即在多種可能性中做出選擇;和,即新事物產生,新一輪創造過程中無的狀態的開始。)就是一個新事物創造過程所必經的兩個基本階段,或者說,是一個新事物創造環節所必須具備的兩個基本要素或稱創造階段。即:
無(包括陽——即現實存在的物質事實;陰——物質事實所擁有的多種可能性)
有(包括沖氣——在多種可能性做出選擇,和——新事物產生,新一輪的無的開始)
萬事萬物都是在兩個階段的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中不斷產生、發展、消亡的。
,是創造過程的第一種狀態,即創造過程開始之前的狀態。即客觀存在的現實,它是創造新事物的前提和基礎。因為新事物尚未產生,所以稱之為,或稱之為常無。它為以後的常有,即為主觀對客觀存在的現實做出分析和選擇提供了一個無限可能性的發展空間。
,是創造過程的第二種狀態,即創造過程的開始,就是對多種可能性做出全面而清晰的分析和最後的選擇。因新事物由此開始萌芽,所以稱之為,或常有
,是指無這個階段或狀態中的事實。
,則是無這個狀態中事實本身所擁有的無限發展可能性。
負陰,即對事實所擁有的可能性的認知與把握。
抱陽,即精神上的認知對事實本身的依付性。
沖氣,則是在所指的這些可能性中做出最後的選擇和行動,即有狀態或階段。
,新事物產生,新一輪創造的中無狀態的開始。
萬事萬物,都是在上述這種陰與陽,有與無的周而復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運動過程中產生發展出來的。


2的定義及其與道的關係
,是這個創造過程的運行模式,是的自然表像特徵,是的必然結果。只要能夠用這個創造過程去思維、去決策、去規範你的思想和行為,你自然就可以具備的品質。
德是道作用的必然結果。是道的本身所具有的境界。道是內容,德是形式。道是原因,德是結果。有道,必然有德,有德未必有道。
如果你想具備德的境界,只要你按照道的思維模式去思維,去創造,你就必然會具備這些德。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具備德的境界,但卻苦於無能為力,是因為人們不知道是怎樣創造事物的,不是道人應該是怎樣思維的。
只要解決了道的問題,掌握了道這種創造的過程和思維方式,你就一定可以具備德的境界。
德是道的必然結果,也是道的檢驗標準。一個人有沒有德,反應了一個人有沒有。一個人德的境界高,說明道的修養高。一個人德的境界低,說明其道的修養低。
道的修養高低程度,是指創造過程中對客觀事物立體地從多個方面,進行多種可能性分析和決策的能力。
德的內容:
德的內容,包括創造過程的作用,創造過程的特點,創造過程中所持有的心態與方法。
創造過程的作用:
創造過程的作用是無比巨大的。具體表現為創造出萬事萬物,無中生有,讓事物走向反面,可以作為分析和把握現實的工具。等等。
創造過程的特點:
具體表現為
創造的過程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
創造的過程無影無形,看不見,模不著,也聽不見,但它卻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
創造的過程像一部永遠也不會毀滅的機器,源源不斷地創造著萬事萬物,它是萬事萬物的起源;
創造過程的運行,生生不息,永無止境;
創造的過程,充滿著無限大的發展可能性,就像一個無限大的發展空間,萬事萬物都可以裝進這個空間,又產生於這個空間;
創造的過程,是萬事萬物產生和發展的根源;
創造的過程獨立運行;
創造的過程起始於宇宙之先;
創造過程創造事物時呈現出恍恍惚惚的狀態,給人的感覺好像一切都是隨機的,無序的,不可著摸的,無法預測的,而實際上又是各種無限可能性的力量較量平衡的結果;
創造的過程無始無終;
創造的過程不斷歸零、永遠保持在虛空的原始開始狀態;
創造過程是永遠不變的,是獨一無二的;
創造過程的作用是無比巨大的。
創造過程的心態與方法:
具體體現為無知、無欲、無私、無為、慈愛、儉、不爭,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等等。
無知,即不受頭腦中任何故有的、教條式的、腐朽的知識和觀念的限制。不會對任何成功與失敗的事實做出片面的,偏激的,教條的,經驗教訓式的主觀結論。
女兒問媽媽,為什麼每次燒魚,都要把魚分成三截兒?
媽媽回答說,做魚就應該這樣做啊。
女兒問,為什麼做魚一定要這樣做呢?
媽媽回答,因為你姥姥就是這麼做的。
女兒問,我姥姥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這下媽媽被問住了,她趕緊拔通了姥姥的電話,問孩子姥姥,為什麼燒魚一定要分成三截兒?
電話那頭回答道,你在家的時候,咱們家裡窮,買不起大鍋,只有那麼一個小鍋,放不下一條整魚,分成三截兒就能放下去了。
哦,我現在的鍋很大啊,那我不用麻煩再把魚分三截兒做了!
是從書本、經歷、和他人的說教中得來的。這些東西本身具有時間的局限性、認識的局限性、空間條件的局限性。也就是說,彼時、彼條件下的知,到了此時,未必還會如此。但人們往往很容易將這些知當作萬古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去遵循,這就自然會使人們脫離實際,而用空想的東西去支配自己的行為和感覺。尊重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就不會再固執於這些知,從而達到無知的創造境界。
 “無欲,指創造者在創造過程中將精力完全投入在分析真實的客觀事物方面,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去考慮問題,從實際當中,而不是從主觀意識當中去尋找出各種實現目標的客觀可能性,完全依據事實所提供的可能性而做出有利於目標的選擇,絕不會被任何主觀的欲望所左右。所以,創造者總是保持在客觀、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事物,而絕不會以自私,佔有,虛榮,搶先,爭強好勝的心態去對待事物。
產生於人的自卑和整個社會所宣導的名利價值觀。要撫慰自卑,就要去證明自己有價值,要證明自己有價值,就要讓自己去達到社會的價值標準,而社會的價值標準,多以名利為核心。以名利為核心的價值標準認為,一個人只有有名、有利,才有價值,一個沒名、沒利的人就沒有價值。每個人都要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就是人們的欲望產生的原因和過程。
當一個人從欲望出發時,就會枉顧事實,枉顧事實,就必然走向失敗。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真正找到實現目標的正確道路。自卑和名利價值觀,本身就是因脫離實際而生產出來的人類精神鴉片。回到現實中來,對現實做出清醒的分析,自卑就會消除,社會名利價值觀就會被拋棄。沒有自卑,不追逐名利,就會使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從事實出發為自己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無為指創造者在創造過程中不自大,不主宰,不干預,不強行。創造者在創造的過程中,目光專注於事實,就不會被任何知識教條、觀念、經驗教訓等主觀意識和欲望所左右。悲劇是人們習慣於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即他們所得到的知識教條、經驗教訓誤以為是事實,而對展現在他們面前的真正的事實卻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甚至以他們的意識力量去扭曲事實。即所謂有為
有為的必然結果,有知有欲,就必然會有為。有為,就是枉顧事實,而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去干預事物的正常發展。揠苗助長就是一個典型的有為的行為。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從實際出發,就不可能做出這樣愚蠢的舉動來。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指在創造的過程中,不會從早期的經歷和學習中所形成的知識和觀念出發,也不是從自己的欲望出發去做出選擇,而是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去做出選擇。
用早期的觀念去干預今天的創造,就屬於有為的行為。而早期的觀念,一種是從早期經歷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中來,一種是從別人的說教和書本知識中來,這些知識或經驗在當時當地也許是符合事實的,而在此時此地,又有可能是脫離實際的。所以,創造者不會用知識教條去限制創造的過程,不會以智,即知識治國。老子主張學不學常使民無知無欲,是說,不要去把別人的書本、說教,自己的經驗教訓當成真理去學,不要向人們去灌輸一大堆虛構的社會觀念,讓自己、讓自己的人們永遠面對現實,一切從現實出發去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去建設自己的幸福家園,去強大自己的民族。老子的本意是教導人們不要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和從過去的經歷中得出的經驗當成真理,當成教條在創造的過程中去胡亂使用,生搬硬套。絕不是人們理解的所謂愚民政策。恰恰相反,如果人們能夠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他們就能使自己輕鬆地保持在頭腦清醒的狀態,保持在充滿創造力的狀態,使自己幸福,使民族興盛,使國家強大。
只有做到了無為,才有可能會大有作為。因為,只有在無為的時候,人的頭腦才是最清醒的,人的認識才是最符合現實的,不會受到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創造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創造者的創造力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出來。
有為,反而不可能真正有什麼作為。因為有為意味著人們在創造的過程中會受到他以前所學知識,經驗教訓,思想觀念的限制。這些知識、經驗教訓、思想觀念就像是一根一根的鐵欄杆,人們的創造力就像一隻被關入這些鐵欄中的猛虎,有勁使不上,怎麼可能會有創造力?人沒有了創造力,又怎麼可能會有所作為?
所以,無為,正是為了更好地有所作為。而有為,則恰恰是有所作為的最大絆腳石。
,即慈愛,對自己生命的慈愛,對他人的慈愛,對整個世界的慈愛,對大自然的慈愛,以慈愛之心,對待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以慈愛之心,去享受人生的全部創造過程,去享受全部的生存和發展過程。慈愛,是創造過程送給人們的最珍貴的禮物,慈愛會給他人以快樂和享受,慈愛更是自己在生命中所能夠得到的最大享受。一個尊重事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創造者,把事實當作是享受生命的工具和資源,而名利欲望則是毀滅人性快樂的工具。所以,慈愛,是從實際出發,尊重事實,享受現實的必然結果。為了得到名和利而表現出來的慈愛,為了得到他人的稱讚而裝出來的慈愛,則充滿了虛偽和欺詐,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偽君子。這種慈愛只會讓所有的人難受,扮演者自己更是苦不堪言。
,即謙虛,向下,對一切的人、事、物都能夠採用接納的態度,胸懷寬廣,就像大海一樣,能接納所有來自江河百川的天下之水,而這些水,既有清澈透明的,也有汙臭混濁的,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都是客觀存在著的事實。
現實中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任何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國家甚至全球的人,都沒有辦法窮盡這種可能性。如果你切實地認識到這一點,體驗到了這種可能性空間的感覺,自然就會謙虛,向下,接納一切來自不同方向,不同人群的不同觀點,因為這一切都是事實,都是我們進行創造,享受生命的資源和工具。
柔弱勝剛強,即以柔弱的方式去對付剛強的對手。
柔弱,即重創造,講過程,柔和、諧調,智慧和謀略,接納現實,理解現實,尊重現實,一切從現實出發,遵從客觀規律,任其自然,無私、無欲,無為、無情,使他人自願順從而不是被壓服從。謙恭,好靜,好下,能容納各種各樣的事物,言論。保持純樸。
剛強,即重結果,輕過程,勇敢和兇悍,兇狠橫暴,喜歡拼鬥志,拼毅力,好鬥,好動,好上,有欲,有為,爭強好勝,追求榮耀和美譽,依靠堅強的毅力,忍受巨大的痛苦去求生存,求發展,一切從欲望出發,從感情出發,從固有的觀念出發,從經驗和知識出發,強制、武斷、固執、僵硬、保守,和缺乏靈活性。喜歡從道理出發,凡事都要找出個理來,明察秋毫,條分縷析。
剛強,是創造過程中不願意面對現實,一切從固有的觀念出發去實現目標時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創造者在創造過程中最忌諱使用的一種心態和方法,它通常會導致創造過程的失敗,導致罪惡和愚腐。
柔弱,是創造過程中一切從現實出發的必然結果,是從客觀現實所提供的可能性出發去實現目標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柔弱,是用智慧去享受現實。剛強,則是用蠻力去征服現實。

參考連結:http://www.laozi.net/html/laoziwenhua/2009-01-15/1231988138.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