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扶乩小史



作者: 謝世杰
介紹: 嶺南大學中文(榮譽)學士、香港浸會大學學位教師教育文憑、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文學碩士、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候選人。曾任睿哲文化學會總幹事、現任溯蘭文社內務副會長、《溯蘭》編輯,教育工作者。

謂「扶乩」,也叫「扶箕」,又稱「扶鸞」、「飛鸞」、「降鑾」,為道教一種人神溝通的方法。「扶乩」的工具主要有「乩筆」與「乩盤」。

「乩架」乃丁字形的木架,所謂「橫桃直柳」,即橫以桃枝造成,直以柳枝而成。橫木作扶手用,直端勾成一錐形,稱「乩筆」,作書寫用,也有時繫上毛筆,點墨書寫。

「乩盤」形狀多為圓或方,成「筲箕」或「木盤」之形,功能如文房四寶的硯台。其中鋪上細沙以供書寫。

(乩具2  )



 
扶乩時先請一名/兩名「鸞生」或「乩童」扶乩架橫木兩端,使乩筆懸於乩盤之上。神至,則乩筆自於沙盤上走動;神去,則乩筆自停。旁邊則有一人負責筆錄,進行整理。

乩盤上之畫出之符號,平常人不能識別,只能靠「鸞生」或曾受訓的人解讀。一般來說,乩盤的符號多為「行草」,稱「三元八會」、「龍章鳳篆」,想是為了節省時間才有此舉。惟當乩架繫上毛筆於紙上書寫時,則能寫出秀美的書法或畫出可觀的水墨畫。

中國文獻上最早有關扶乩的記載,為南朝劉敬叔的《異苑‧卷五》,當中述及紫姑女降箕之事。其後陶弘景的《真誥》與周氏之《冥通記》兩書有關扶箕的記載最惹人注意。《真誥》裡記述人神溝通之事,也說明神明降筆的道理。《冥通記》記載隱居弟子周子良死後與他的姨母溝通的事跡。

及至唐宋,李商隱有「羞逐鄉人賽紫姑」的詩句;宋沈括《夢溪筆談》內〈津逮祕書本卷二十一〉有關太常博士王綸迎紫姑的記載;宋蘇軾《東坡集》(卷十三)〈子姑神記〉、〈天篆記〉與(卷六十九)〈人物雜記〉等篇均記載了自己扶乩的經驗與見聞;宋孔平林《孔氏談苑》〈藝海珠麈本卷二〉述及蘇軾扶乩的事;宋洪邁《夷堅志卷四十二》與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三》談論扶乩的文字。凡此種種,可見扶箕之風氣甚是普及,從中也得知古人對扶乩現象之解釋。

明清兩代,扶乩大盛。一方面為參與科舉的考生趨之若鶩,卜問詣請試題與考試結果。另一方面為文人雅士閒談雅敘,曲水流觴的詩畫酒枚之娛。也有聚眾立壇,以談玄論道,或請諸聖眾真訓示等。自始,扶乩的運作偏向占事吉凶,指點迷津與問病求醫等方向發展。

民初以後,因戰事與思潮之壇變,遂令扶乩之風減退。一九四九年以後,由於中國政府對宗教之事規管甚嚴,扶乩活動也因而在大陸消聲匿跡。然而,扶乩活動隨人口遷移,反於台灣、香港與澳門等地延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