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第五章 死亡、死後與出生




第五章 死亡、死後與出生

   佛典中把眾生一期的生命,分為生有、本有、中有、死有四大階段,這裡的,為生存、存在形式之義。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指從出生至瀕死的全過程,《俱舍論》頌雲:本有謂死前,居生刹那後。中有,亦譯中陰,指從死後到再生的中間過渡階段;死有,指命終時刹那間的身心狀態。四有說的獨特內容,是與人的出生、瀕死、死後有關的生、中、死三有的情狀。對這一與每個人密切關聯、而誰也無法破解的謎,佛書中揭示頗悉。

   第一節 死亡諸相

   專門研究人死亡這一重大問題的死亡學”(Thantology),建立還沒有多少年,尚屬幼稚。關於臨死之際的生理變化,近現代醫學還有較多揭示,至於瀕死的心理、精神狀況,作為旁觀者實在是不易測知,佛典中對此有明確解答,其所述臨死時身心變化的規律和主觀體驗,大略如下:
   一、死有多種
   《十二品生死經》載佛言:人的死亡差別,有十二種:無餘死(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度于死(阿那含上生五不還天)、有餘死(斯陀含死後尚須再生于人中一次)、學度死(須陀洹知曉如何修能超出生死)、無欺死、歡喜死、數數死、悔死(凡夫臨死生種種追悔)、橫死、縛著死、燒灼死、饑渴死。《瑜伽師地論》卷一總結諸說,將人的死亡分為三種情況:一壽盡死,即活到天年而老死;二福盡死,生理上的壽限雖未到,卻因福報已享盡,如貧窮困厄凍餓而死等;三非時死,又稱橫死,壽數未到,福亦未盡,而是因意外的原因導致早死,如遭車禍等。《佛說醫經》把人非時死的原因總結為九種(“九橫”):食過飽、食所不宜、宿食未消而又進食、性生活過度、不注意防護自身等。
   二、瀕死體驗由業而異
   《楞嚴經》卷八說: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說人在臨終時,身中暖熱未盡前,心中會頓然快速顯現一生所作的善、惡業。因人所作善惡業不同,瀕死經驗有種種差異。《瑜伽師地論》卷一大體分為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三類。善心死,謂由生平善業因緣,於臨終之際,自憶先前所作令人心安理得、喜悅輕快的善事,或因有關人的在場和勸導等,使他陷入善的、幸福的回憶中,先是粗想”(粗線條的回憶),接著轉為細想”(細微的回憶),然後轉為無記心”(無所憶念,平安坦然),從此命終。不善心死,謂由作惡因緣,或有關的人、境物的觸發,回憶起生平所作惡事及與煩惱相關聯的事,生起貪、嗔、邪見等噁心,也是從粗想轉為細想,從細想中命終。無記心死,謂由某種因緣,臨終時什麼也不回憶,在非善非惡、無所思念的無記心中死去。三種死的區別,是善心死時,安樂而死,無極苦受逼迫於身見不亂色相”(看見不會擾亂安樂心的情境)噁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見亂色相;無記心死則即非安樂又非苦惱。臨終所回憶到的,是生前多次重複,業力最強、印象最深的事,其餘則不能記憶。關於臨終時的痛苦,佛經中有多處描述,喻如生龜脫殼之痛,這大概僅指不善心死者而言。
   三、臨終一念決定死後去向
   佛典中多處強調:臨終一念,是能決定死後去向的增上緣,至為關鍵。如《大寶積經·菩薩見實會》說:
   “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
   謂臨終一念(“最後識”)和重大善惡業,決定人死後生于何處。婆羅門教典《薄伽梵歌》中,也強調臨終一念攸關死後去向。按佛教說法,人臨死時的意識,處於從清醒向不清醒迅速過渡之間,非如平時意識之清晰、能自主,全由業力決定。
   臨終一念所決定的死後去向,大略是在善心中死者生於善道,噁心中死者生於惡道。《楞嚴經》卷八把臨終時能決定死後去向的意念分為兩種。,原義為觀念、思考、想像,這裡蓋指精神層面的、向上的、善的想望,則指感官感情層面的、向下的、惡的低層次動物性欲求。情、想二極,略有中國哲學陰陽二極的意味。按想與情的不同比例,可判斷死後的去向: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那純粹思考道和善者,必然生天;若兼具福慧和往生淨土信願的佛教徒,則可隨願往生於十方諸佛的淨土。次一等的,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地行羅刹,游於四天,所去無礙。再次一等,情、想均等,不飛不墮,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想均等中,想心明晰、理性勢強的生為聰明人,情欲重些的則為人魯鈍。再下,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情多於想,情重些的墮為披毛的獸類,情輕些的墮為能飛的鳥雀;若七分情三分想,臨終會自見沉下水輪,生於猛火之中,成為常被饑餓之火焚燒的餓鬼;九分情一分想,則見墮入火輪,身入風、火相交之處,墮於有間、無間二種地獄;純情無想即沉墜入最苦的阿鼻地獄。
   該經同卷還說: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謂眾生都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心識生起煩惱而造惡業,其所招致的死後惡報,表出於瀕死經驗,是從起惑造業的六識螢幕上顯現。若平生由見(眼識)貪色等而造惡業,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平生由耳識造惡業,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從大水中墮入無間地獄;平生由舌識貪味造惡業,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焰熾燃,遍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鐵網,頭下腳上,墮入無間地獄;平生由貪著觸覺造惡業,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複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刹手執槍矛,驅入城門,向無間獄。平生由意識計慮而造惡業,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此類將墮入地獄的臨終經驗,佛經中稱為地獄相現。《淨度三昧經》則說:生天墮獄,臨命終時,各有迎人,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所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所作得其果報。
   亡者的臨終主觀經驗和神識去向,也可從其外在的表徵驗知,如《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列舉將生於六道的臨終跡相:將生天道者,有起憐湣心、善心、歡喜心、正念現前、無諸臭穢、鼻不欹側、心無恚怒、于家財妻子眷屬心無愛戀、眼色清淨、仰面含笑想念天宮來迎十種相。將生於人道也有十種相:生善念、身無痛苦、憶念父母、憐湣愛視妻子兒女、于善噁心不錯亂、其心正直不諂、知父母親屬之護念、讚歎感謝親人等的照護管理、遺囑家事、生淨信佛法僧之心。將生餓鬼十相:好自舐唇、身熱如火、常患饑渴好說飲食、張口不合、兩目乾枯、無小便、遺漏大便、右膝先冷、右手常拳。將生畜生道有五種相:愛染妻子貪戀不舍、踡手足指、遍體流汗、出粗澀聲、口中嚼沫。將墮地獄有十五相:惡眼瞻視眷屬、舉兩手捫摸虛空、不聽善友勸誡、悲號啼泣嗚咽流淚、遺失大小便、閉目不開、常覆頭面、側臥吃喝、身口臭穢、腳膝戰動、鼻粱欹側、左眼瞤動、兩目變赤、撲面(倒伏)而臥、踡身左脅著地而臥。
   四、壽暖識之解體與死後去向之驗知
   佛經說,人的生命是壽(壽命)、暖(體溫、生命熱量)、識(心識)三要素的結合體,臨終之際,三者解體,即為死。三者的解體,實際上是暖與識的分離。《俱舍論》卷十分死為頓、漸兩種,頓死者,意識、身根忽然總滅,意識與生命活動在刹那間中斷。漸死者,身內水、火、風三大元素增盛,觸及遍佈全身、形相甚小的末摩”(相當於感覺神經的作用),令身體失去感覺,這有一個漸變的過程,非如斬薪令成兩段,至於意識,則與暖熱同時存在,同時離身,根據暖熱在身上最後消失的部位,便可驗知亡者神識離身的出口,據此可知其死後去向。據說生惡道者,識與暖熱從上往下走,最後出口若在肛門,則生餓鬼道,在左膝生畜生道,在足下墮於地獄。生善道者,識與暖熱從下往上走,最後從臍而出者,生於人道,從眼出生天,從頂上出則超凡入聖或往生佛國淨土,有頂聖眼天生,心人臍修羅,肛鬼膝畜生,雙足墮地獄之偈。也有說將生人中識滅於臍,生天及阿羅漢識滅于心(《俱舍論》)。《瑜伽師地論》說識與暖最後滅處,即是人最初托生的入口肉團心(心臟),從肉團心或往上生善道,或往下墮惡道。藏密一般說暖與識最後由眉際滅,生色界天,由眼滅,生人,由耳滅,生阿修羅,由鼻滅,生藥*,由口滅,生餓鬼,由臍孔滅生欲界天,由密處(會陰)滅生畜生,由肛門滅生地獄。

   第二節 藏密所說臨死諸相

   在主要流傳于康藏地區的晚期佛教密乘無上瑜伽部典籍中,對人臨死時的身心變化規律,數說更為詳悉,為密法中臨死解脫法的重要內容。據《大幻化網導引法》、《明行道六成就法》等所述,密法有關死相(死亡情狀)之說,依死亡之進程,分遠死相、近死相、最近死相三個階段,識別各階段的死亡徵兆,叫辨死相
   遠死相,死期尚較遠,有外、內、密三相。外死相者,如夢見有人導遊花園,園中之花盡赤,或夢見騎驢往南方,及去加格採摘紅花等。內死相者,如手按兩耳及牽引手指而無聲、瞳孔中不現人、物之影等。密死相者,如二鼻孔中換氣不調勻、氣唯從一孔中出,性情突變、愛憎陡變,重病突然好轉(回光遲照)等。
   近死相,即死期已至,不可挽回。如耳失聽覺六日後死,舌失味覺五日後死,目失視覺四日後死,鼻失嗅覺三日後死,身失觸覺二日後死,無精血一日後死。又鼻兩邊收縮,舌黑枯,也是即將死亡的徵兆。
   《大密妙義深道六法》附由行氣、失覺判定死期之法,如下表所示。

  行氣期、失覺狀             
 ───────────────────┼───────────────
  單右鼻行氣一晝夜           三年零一月半
  單右鼻行氣五、十、十五、廿五晝夜   三年、二年、一年、六月、三月
  單右鼻行氣六日至一年         二月、一月、半月、五日、三日
  單左鼻行氣一晝夜           三年零一月半
  單左鼻行氣三晝夜           二年半
  單左鼻行氣六、九、十二、十五、十八晝夜27月、24月、20月、18月、15
  單左鼻行氣廿一、廿四、廿七、三十晝夜 十二月、九月、六月、三月
  耳失聽覺               六日
  舌失味覺               五日
  目失視覺               四日
  鼻失嗅覺               三日
  身失觸覺               二日
  無精血                一日

   最近死相,即臨終瀕死時的身心變化,此分粗質收滅、細質收滅、極細質收滅三個階段。
   粗質收滅,乃最初死亡時,生理功能壞滅,並伴隨有相應的心理變化,詳分為二十個步驟:1.收色蘊(肉身),身體衰弱,精疲力盡;2.收大圓鏡智,心不明覺,意識暗昧;3.收地大,身體枯瘦;4.收眼根,視察不明,眼珠不能轉動;5.收色,容顏光澤消失殆盡;6.收受蘊,感覺漸失;7.收平等性智,不能分別苦、樂及不苦不樂;8.收水大,汗與唾液乾涸;9.收耳根,聽覺失靈;10.收聲,不聞自他之聲;11.收想蘊,思想停止活動;2.收妙觀察智,連親人近侍亦不能辯識;13.收火大,不能消化飲食;14.收鼻根,呼吸斷續遲緩;15.收嗅,不辨自身臭穢;16.收行蘊,身體不能動作;17.收成所作智,不知作事與所需;18.收風大,身中十種氣各各歸於本所住處;19.收舌根,舌短而粗大;20.收味,味覺喪失。
   其次收細質,指身中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的收攝,此分四步:
   1.地收入水。外現身不能動,不能自持,自覺天地崩潰,沉重不堪,明顯的視覺影像消失(“光消滅”),其時周身的氣開始向心輪(兩乳中點後脊骨內)收攝,內見如縷縷煙霧之相。
   2.水收入火。外現汗、唾液等乾涸,內見如陽焰(陽光被反射在路上閃動如火焰)之相。
   3.火收入風。外現體熱由手足端向心部收攝,內見如螢火之微光。
   4.風收入識。外現呼吸由出多入少到完全停止(斷氣),是時作惡業者受諸痛苦。內見如燈光朗燃、不被風所搖動之相。
   以上四相,或依次出現,也可能在短暫時間內頓然俱現。《明行道六成就法》則說當斷氣之後,神識與生命能量()尚留體內之際,會生起能感知到的境相:覺外如日光之明,內如煙霧,稱境;繼而覺外如日光照射,內如流螢明滅,稱境;不久轉為外覺如月蝕日之時日中所現黑月光影,內覺如油燈外蒙半透明燈罩,稱境;繼而由持境轉入本有心光顯現的淨光明境。
   《大幻化網導引法》謂在細質收滅之後,還有四種極細質(身中最極攝細的微觀質料)收滅之相(極細質收滅相)
   1.識收入現。見如無雲晴空月光皎潔,名顯白道相,亦稱
   2.現收入增。見如無雲晴空中朝陽初出時的淺橙色光明,稱紅道相,略稱
   3.增收入得。見如傍晚無雲晴空黃昏黑暗之相,是時知覺已失,名暗黑道相,略稱
   4.從無知覺中恢復知覺時。見如黎明晴空明湛之相,這時身中一切氣皆收攝於心輪內如黃豆大的明點都帝中,心則離一切粗細分別,呈露出尚未被分別識心遮蓋的本有心地,名死光明,亦稱
   現、增、得、空四相,與前地收入水等四相,合稱臨死八相,為各種無上部密典中共同披露的瀕死經驗,根據八相最後豁露本來心地光明的原理,設計有中陰成佛的密法。
   《大幻化網導引法》還說臨死時有血點三擊的微細徵兆,當身中血點被擊命根時,口眼翻成灰色,氣出僅一肘許;至血點二擊,則頭俯下,氣出一箭;血點三擊,喉中格格作響,氣出四尺,外氣斷。最後氣入於識,忽然暈絕,是為內氣脫斷的反應。
     第三節 中有情狀

   中有,梵文為Antara-bhava,舊譯中陰,意謂從死後到再生之間的五陰(身心),《大乘義章》卷八解譯:兩身(前後世)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俱舍論》卷八說: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中有亦名健達縛(Gandhava),或譯乾闥婆,意為食香、尋香,原為古印度神話中一種以香(氣味)為食的鬼神,佛教列為天龍八部之一。《新婆沙論》解釋說,中有亦名健達縛,是因為它也以食香而存濟,這僅指欲界中有而言。與中國習俗以人死為鬼不同,佛教一般說人死後先經中有階段,即使墮於餓鬼,也得經中有而往,有一個生於餓鬼的過程,生,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身心上大的變化。《俱舍論》卷十列舉中有異名五種:一意成,謂由意識所成;二求生,謂常喜尋求當生之處;三食香,以氣味為食;四中有,前後二生之間的過渡階段;五名起,謂即將受生,暫時而起。
   在《雜阿含》、《七有經》、《掌馬族經》、《五不還經》等原始教典中,即有人死後曆中有之說,大乘經說有中陰者甚多。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七有偈說:應知諸超中,眾生種種身,胎卵濕生等,皆隨中有生。謂一切眾生皆從中有而生,當然死後應必有中有階段。《涅槃經·師子吼品》更詳說中有,比喻從現世的五蘊生中有五蘊,如印印泥,印壞文成,中間沒有間斷,如同燈滅而暗生,燈亮而暗滅。但也並非所有眾生都必經中有,上善(生無色界天等)、重惡(徑墮地獄)人不經中有,其餘必經。《大智度論》卷十二說:中陰身無出無入,譬如燃燈,生滅相續,不常不斷。謂中有的性質,也和現前的五蘊一樣,生滅相續而非斷滅,從本有生中有,就像燈焰之相續;但也沒有一個自在不變的東西從本有搬到中有,中有也是一個生滅相續的過程,無常無我,故說非常。
   佛滅百年至五百年間分裂出的佛教諸部派,對中有之有無問題發生了異議。其中大眾部、化地部、分別說部、南傳上座部等,主張無中有;東山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主張有中有,《俱舍論》卷八論證中有必有說:
   現見世間相續轉法,要處無間刹那續生,且如世間谷等相續,有情相續,理亦應然,刹那續生,處必無間。
觀世間一切相續而生的事物,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相續,就像稻子等植物,從發芽、生長、開花、結實,中間不可能有所間斷。眾生生死相續也應如此,死後應從臨終最後一念不間斷地生起死後的五蘊——即中有。《瑜伽師地論》卷一說生起中有的直接動力,是長時間所慣習的我愛,被這種形成和維繫以自我為中心生命的力量所驅動,臨終時會怕我將一死永滅,由此生起中有。
   關於中有的形狀、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功能、去向等,《俱舍論》有一首偈頌總結:
   “此一業引故,如當本有形。本有謂死前,居生刹那後。同淨天眼見,業通疾、具根,無對、不可轉,食香非久住;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天首上三隱,地獄頭上下。
   中有形狀:與本人本有”(死前)形貌相同,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身高如五、六歲孩童;行路時作環走(大概有似時裝模特兒小姐的表演步法)。一說中有前期現前世形貌,後期現後世身形。其體質由微細四大”(微觀層次的物質)構成,非凡夫肉服所能見,唯有同類中有互相間,及修得淨天眼的人能見。正量部說天道中有能見下五道中有,人之中有能見除天道以外的其餘四道中有。中有的顏色,唯有黑白二種,造惡業者的中有如黑羺光、黑暗夜,作善業者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或說將生地獄者的中有如炭黑色,將生餓鬼中有如煙色,將生畜類中有如水色,將生欲界天、阿修羅及人道的中有如金色,色界天中有白色。又說將入地獄之中有,頭下足上倒栽入地獄;將生天之中有,頭上足下上升天界,其餘中有皆如人直立行走。
   中有大抵以香(氣味)為食,其中有福者食用故歆祭供的飯食花果等的悅意氣味,無福者食用糞穢、臭爛食物的穢濁氣味。一說色界中有離段食”(一頓一頓吃),欲界中有必資段食。中有具由業力所決定的特定神通力,能遙見其所應去處,不論距離多麼遙遠,也能頃刻即到,高山石壁不能障礙。
   關於中有生存的期限,部派佛教諸師有四種看法:一說中有經少時便生往諸道;一說中有最多住七天即必定轉生;一說中有七日一死生,最多經七七四十九日,必定轉生;一說中有壽命無定限,隨其受生之緣而定,若不遇生緣,可住經長劫,亦不會死亡。藏密則多說中有若至七日尚不受生,即如暫時悶絕,昏迷而死,然後複生,如此經七番生死,至多至四十九日,必定受生。
   中有在死生之間,大概有無家可歸之感,其心境據稱甚為孤寂淒苦,《雜阿含經》有偈說:若住于中陰,自業受苦惱,長夜遠行苦.此苦不可說。處於長夜遠行顛波無依的中有,其唯一的希望,大概便是快些找到歸宿。
   關於中有之業是否可轉的問題,據《大毗婆沙論》卷六九說,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看法認為中有業可轉,因一切業皆可轉故,即將生無間地獄之業,也有轉的可能;另一種看法認為中有業不可轉,因為其業極為猛利,這是阿毗達摩諸論師的主張。

   第四節 《正法念處經》十七種中有

   《正法念處經》說六道眾生共有十七種中陰有法”(中有的生存形式)
   1.人死將生天者,臨終見樂相中有,猶如白氈(白色毛織品)垂掛,細軟白淨;又見園林池沼,花樹叢中,有人歌舞戲笑,次聞妙香,快樂無比,即生天上,其面色清淨,怡悅含笑,親屬儘管啼哭悲號,亦不聞不見,唯見天界樂境,歡喜嚮往,即生天上。
   2.此南閻浮提(南贍部洲)人將生北郁單越洲(四大部洲中的北洲)者,臨終先見細軟氈,顏色可愛,即生貪著,以手去摸,親屬見其兩手摸空。次覺有適意之風吹來,冬暖夏涼,令心喜樂;複見青蓮花池塘中,有鵝鴨鴛鴦遊戲,其神識隨境而遊,見有雌雄鵝交合(即其來世父母),遂生貪染,自覺身亦為鵝,與彼交歡,若與雄鵝交歡,則生為女子,與雌鵝交歡,則生為男子。
   3.此南贍部洲將生西牛賀洲者,臨終見有黃色屋宅遍覆如雲,空中有黃氈垂掛,乃舉手攬之,親屬見其雙手攬空。又見自身為牛,入牛群中,求偶交歡,若于雄牛生貪,則生為女子,于雄牛生貪則生為男子。
   4.此南贍部洲人將生東勝身洲者,臨終見青氈,一切皆青,遍覆虛空,見其屋宅皆同虛空,因怕青氈,以手遮櫃,親屬見其以手遮空,即使命終,自見中有如馬形,入群馬中覓偶,于公馬生貪生為女子,于母馬生貪生為男子。
   5.北郁單越人行上品十善,臨命終時自覺上升,見有花樹,香花盛開,生起貪愛,即攀上花樹,於是生於天上。
   6.北郁單越人行中品十善,臨終時見蓮花甚為可愛,入蓮池中,乘空而飛,即生天上。
   7.北郁單越人行上品十善,臨終見有莊嚴殿堂,進入其中,即生忉利天為天王。
   8.北郁單越人臨終見園林遊玩之處,香潔可意,以清淨心入內,升宮殿中,即生忉利天。
   9.西牛賀洲人臨終時,氣不咽濁,脈不斷壞,見大池水,遊至彼岸,見諸天女戲笑歌舞,遂起愛心,擁抱女人,即時生於天上。
   10.東勝身洲人臨終時,或見殿堂殊勝莊嚴,心生歡喜,見殿堂外有眾女人與其夫歌舞娛樂,遂入其中,如夢而覺,生於天上。
   11.若餓鬼業報巳盡,當受宿世所作善業果報者,便不再饑渴,見食不貪,見天界可意,即赴彼處,乃生天上。
   12.若畜生業報已盡,將受宿世善業果報者,臨死見光明或樂處,即奔走往趨,到於彼處,便生天上。
   13.若地獄眾生業報已盡,當受宿世善業果報者,死後不見地獄、獄卒等,而於虛空中見歌舞戲笑,香風可人,覺身受妙樂,即生天上。
   14.人臨死時見大石山,猶如影像,壓迫其身,動手欲推,家人見其手推虛空,又見此山如同白氈,變為赤色,即便命終,生中陰身,複見有光明處,男女交合(即是其來世父母),起顛倒想,趨前求歡,與男交則生為女,與女交則生為男。
   15.若天中命終,當生上天者,則無所苦惱,不失已身莊嚴之具,而升更上之天。
   16.若天中命終,當生下層天界,則見下天蓮花園林池沼勝於本處,渴望赴彼,遂墮下層天。
   17.東勝身洲、西牛賀洲人命終若彼此互生,則于臨死時見黑暗洞窟,窟中有赤電光下垂如幡,以手攬之,即便命終,緣幡而入窟中,受中陰身,于受生時所見之相,如前所述。
   此經所說十七種中有法,是將命終時所見幻相與中有、投生合一而論,僅局限於投生善道者,旨在教人預知死時生善趣之相,以便到時辯識,自作抉擇。
     第五節 藏密所說中有境界

   藏傳佛教密法中,以中陰成佛中陰救度為超脫生死的一種極為重要的秘訣,對中有境界的描述,較顯教更為清晰系統。
   《大幻化網導引法》總結中有境相為四聲、三境、六相。四聲,謂中有境聞四種恐怖之聲:山谷崩裂、江河澎湃、林木焚燒、劫盡罡風,分別為地、水、火、風四大之力在聽覺上的反應。三境,指所見三種可怖之境;由內心貪嗔癡三毒之力,見白、紅、黑三種崎嶇險阻之境;由迷亂習氣色影之力,見羅刹、夜*、食肉等惡鬼。六相,謂中有身所具六種特徵:無影無礙,刹那間能巡繞多處,隨自所作他人不見,能知人之所作所思,不見日月星辰,見俱生鬼神(與人同生的善惡童子)算其善惡,雖見飲食未必能受用。該書還說中有所現諸境相隨各自業力而有差別,迷亂如夢,並無一實,亦不穩固。
   西藏寧瑪派的一部超度死人的念誦儀軌《中有聞教得度密法》(亦譯《中陰救度密法》),述中有四十九日境界差別,頗為詳悉,該書分中有為六種;一處胎中有,指中有投生處於母胎中的階段;二夢境中有,謂夢中或神識脫體(“出神”),或修密法夢觀法而成就能自由離身的神識,亦稱中有;三禪定中有,指修禪定者定中所體驗如死亡或死後之境界;四命盡中有,臨終時,出息已斷,入息未斷之際,身中靈熱(生命熱量)沉入位於心輪的智慧中脈,一切分別心念中斷,呈露出本來心地之光明,此光明一如青天萬里無雲,亡者自覺心識如真空,通體透明,無瑕無蔽,無中無邊,此即實相、真如的暫現,名實相中有。實相光明停留之久暫,視亡者身中諸脈的強弱及生前業力、是否聞法修行而定,或者極為短暫,不知體認,或者為時較長,書中描述自性光明發射時,恰如春天無邊景色,海市蜃樓,閃動其中,並聞光中發出有如萬千雷鼓齊鳴的巨響,此乃實相本有之音。當靈熱與神識離身之際,亡者入昏沉狀態,所見光明由變暗到消失。《大幻化網導引法》則說當氣入於識,忽然暈絕、內氣脫斷之際,名法爾中陰,斯時將見山河大地一切質礙通通消失,一切所見猶見錦繡,或如以紗束目而視日光,所顯境相皆極燦爛,不分內外,皆呈閃動耀射之狀,若生平不修密法者,這種光明如流星閃現,轉瞬即失。
   靈熱,氣與神識完全離開身體的時間,是三日半。當知覺恢復時,先有臨死八相中後四相逆行而現(->->->),次生形似生前的中有身,同時外現中有幻境。依次見無上瑜伽所說寂靜,忿怒諸本尊(佛、菩薩、金剛、空行母等)
   第一個七日內,寂靜(安樂)部的佛菩薩及六道之光依次顯現。第一日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現白色雙身像,出自中央,胸射藍色法界體性智光,照中有身,同時見天道的灰暗白光。第二日東方不動佛報身金剛薩埵(身藍色)及其侍從地藏、彌勒等菩薩,嬉舞、持花二女神,從東方顯現,金剛薩埵胸射白色大圓鏡智光照中有身,同時地獄放陰沉的煙霧色光來勾攝。第三日南方寶生佛(身黃色)及虛空藏、普賢二大菩薩,念珠、持香二女神從南方顯現,寶生佛射黃色平等性智光同時有人道暗黃色光並行發射,照中有身。第四日西方阿彌陀佛(身紅色)及觀音、文殊二菩薩,伽陀、持燈二女神等,從西方顯現,阿彌陀佛胸放紅色妙觀察智光,同時有餓鬼道暗紅色光並行發射,照中有身。第五日北方不空成就佛(身綠色)及金剛手、除蓋障二菩薩,散香、供養二女神等,從北方顯現,不空佛胸射綠色成所作智光,同時有阿修羅道暗綠色嫉光並行發射,照中有身。第六日五方五佛雙身及勝利明王、馬頭明王、大威德明王、甘露明王四金剛,六道之佛等四十二位本尊一齊顯現,各故智光,同時亦有六道之光發射。第七日持明部諸本尊無上、地居、司壽、司舞、紅色、綠色等持明仙及諸空行母、護法天神地祗等顯現,同時有表畜生道的淡藍色光隨諸本尊智光放射,並聞雷鳴石崩、喊殺等聲。當寂靜諸本尊智光與六道之光同時照射時,若平素無佛法上的修持,不知辯識,即可能隨六道之光,生於六道中。
   第二個七日內,忿怒本尊五十八位依次顯現:忿怒部主(第八日)、金剛部主(第九日)、蓮花部主(第十日)、業部主(第十一日、第十二日)、八位寒林女神、八位獸首女神出自腦部(第十三日)、四門守護忿怒女神(第十四日)
   這些忿怒本尊,據稱為五方佛、諸大菩薩等的化身,但形像卻猙獰可怖,如大日如來之忿怒化身形相為:
裸體化身,深褐為色,三首六臂,四足穩立,右臉白色,左臉紅色,中臉深褐。周身發光,猶如火焰,九目圓睜,怒視可怖。眉毛閃動,如電發光,巨牙外露,上下榫合,口發巨吼:阿拉拉聲,哈哈之聲,音調尖銳。發紅黃色,豎立放光。冠飾骷髏,象徵日月。腰系黑蛇,懸有人首,以為身飾。右首三手,上手持輪,中手持刀,下手持斧。左首三手,上手執鈴,中持腦蓋,下持犁頭。身被佛母,大忿怒母,雙臂抱持,佛母右手,緊持佛頸,左手奉佛,紅色蚌殼,滿貯鮮血,舌顎相接,磋磨作聲,繼而隆隆,有如雷鳴……”
   若平素不修持密法,不認識這些本尊,不知其皆為自心現相,由必然極度恐怖,往往被嚇得昏死過去,又複蘇醒,或驚惶逃避,墮下懸崖,落入惡道。或見冥府主宰閻王獄卒等,手持善惡簿籍,口出殺殺之聲,蜂湧而至,中有在驚怖之間,即隨之墮入地獄。
   二七以後,命盡中有轉為投生中有,此時中有已確知自己已死,尋見生前親友,想與其通話,而見親友不睹不聞,於是悽楚悲痛,如魚離水,擲諸烈燼,欲歸無所,孤苦無怙,時有強勁的業力狂風從背後吹來,推其奔波不已,想望得一歸宿之處。或見無邊黑暗,或如入濃霧中,黑暗中出喊殺聲,令肝膽懼裂。或見食人羅刹惡鬼各待兵刃,口出殺聲,紛擁而至,或見猛獸撲來,或見狂風暴雨,大雪深霧,聞巨響如山崩海嘯,如火噴轟,如風怒吼,於驚慌逃命之際,見面前有白、黑、紅三色千仞絕壁擋道。此時六道之光愈益強烈,前來勾攝,中有被自作業力決定,應生何道,即身不由主,隨彼道之光而去。
   投生中有受生時所見境相,如下表所示。
   ────┬─────────────────────────
   投身處 所見境相
   ────┼─────────────────────────
   東勝身洲見湖中雌雄鴻雁在水面互相追逐
   ────┼─────────────────────────
   南贍部洲見宮室壯麗堂皇
   ────┼─────────────────────────
   西牛賀洲見湖濱牛馬,牝牡合群
   ────┼─────────────────────────
   北俱盧洲見湖濱樹木四繞,牲畜成群
   ────┼─────────────────────────
   阿修羅 見悅目林樹,或見火圈相向旋舞
   ────┼─────────────────────────
   畜生  見山穴石窟,地有深洞,煙霧彌漫
   ────┼─────────────────────────
   餓鬼  見原野荒無人煙,林木不生,地裂淺孔,或見空林,衰草枯根
   ────┼─────────────────────────
   地獄  聞歌聲悲哀淒切,身墜其中不可抗拒,見黑暗無間,
       屋宇散佈,黑白交錯,遍地陷阱,道路昏暗。
   ────┴─────────────────────────

   顯密佛典,皆一再強調中有如同夢境,一切所見所聞,皆是自己心識變現,然生前未經佛法之切實修行而得了悟者,必視為實有,便難免被業力牽引,受中有悽楚之苦後,尋覓到歸宿,再生於六道。

   第六節 中有投生及人之出生

   關於中有投生,尤其是投生於人中的情狀,亦即人從何處來,父母未生前生命如何形成的問題,在《增一阿含經》、《大寶積經·入胎藏會》、《修行道地經》、《毗奈耶雜事》、《俱舍論》、《大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等多種大小乘佛典中,有著頗為明晰的解答。按其所說,人的出生,是各種條件合集的結果,所需諸條件中若缺一件,便不能成胎,而諸條件中最為重要、為各家學說所忽視者,即是中有之投生。佛典中所說的成胎條件,大略有以下諸項。
   1.父母及子女須有宿世所造能感得父子()、母子()關係之呆的業因。《瑜伽師地論》卷一說,若父母未曾有感得子女之業,或子女未作感得父母的業,或者父母所作為感得其他子女的業,子女所作為感得其他父母的業,或者雖有感得眷屬之業而雙方還各被其它業緣所牽,都不能形成血緣眷屬關係。形成父母子女關係的業,大概以財物及感情上的債務酬償居多,如《十二因緣經》說子女以三種因緣生:一者父母前世欠子女的錢,二者子女前世欠父母的錢,三者怨家。過去杭州城隍廟有副對聯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子女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當然,也並非天下父母子女皆屬債主怨家,佛典中說也有因前世的深厚感情和善緣而結成的。另外,即使宿世有債務怨家關係,能否結為親眷,互相間的福德是否相配,也很重要。《大寶積經》卷五五說:若父母尊貴有大福德,中陰卑*,或中陰尊貴有大福德,父母卑*,或俱福德,無相感業,若如是者,亦不受胎。
   2.父母交合以時,生理上無缺陷。中有所投生的父母,必須由愛染心交合,交合適時,在其母腹淨,月期時至”(《毗奈耶雜事》卷十一)——在婦人腹中無胎、月經正常、受孕期內,交合才可懷胎。《善見毗婆沙津》卷六解釋女人懷胎的生理說:女人法,欲懷胎時,于兒胎(子宮)處生一血聚,七日而破,從此血出,若血出不斷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盡出者,以男精還複其處,然後成胎。意謂在月經淨後受精,方能成胎。佛書中還強調,即使男女按時交合,若雙方在生理上有缺陷,如女方產房有風、熱、血氣閉塞、胎閉塞、內增結(腫瘤等)及各種畸形者,皆不能懷孕。而且,交合時須出不淨”(精液)種子”(精子)亦須正常,其精不清亦不濁,中適,不強亦不腐敗,不為風寒眾毒雜錯”(《修行道地經》卷一)。《增一阿含經》還說,父母雙方交合時性欲、情意配合不上.一方殷勤,一方冷淡,亦不懷孕。
   3.中有及時投入。與父母有宿世業緣,正當父母交合時投入的中有,是成胎不可或缺的條件,諸佛書中皆說,中有投生,必須在見到來世父母交合時,于父母身起貪愛的顛倒想,方由產門入胎。《瑜伽師地論》卷一說當父母貪愛俱極”(達性高潮)各出一摘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為一段,猶如熟乳凝結之時,中陰身即投入其中。中陰在投入時的顛倒想,如《大毗婆沙論》卷七描述,當中有見其父母交合達高潮時,若於母身生貪,即于男生嗔,即:
   “作如是念:若彼丈夫離此處者,我當與此女人交會,作如是念已,顛倒想生,見彼丈夫遠離此處,自見與女人和合,父母交會精血出時,便謂父精是自所有,見已生喜,而便迷悶,以迷悶故,中有稍重,已粗重已,便入母胎。
   如此則形成男胎。若於男身生貪,則於母生嗔,自見已身與父交合,而迷悶入胎,生為女子。論中還說雙胞胎是兩個中有同入一胎,而有先後先入胎者,必後出故,應以後生者為長。至於已超出生死的一生補處菩薩”(一生候補佛位),因已離男女**,所以在入胎時不從生門入,而從右脅入,無顛倒想。轉輪聖王、獨覺聖人,入胎雖無顛倒想,但也起淫愛,或無淫愛。《俱舍論》卷九說轉輪聖王入胎時無倒想,正知入胎不知出、住;獨覺聖人入胎正知入、住,不知出胎。
   佛典中還說,中有入胎時,因宿世業力,有逼迫其入胎的幻化境相現前,若無福德者,見寒風陰雨、大眾憒鬧等逼迫,尋找隱身之處,見草庵、草叢、林中、窟穴、牆根、籬間等,入內躲避,遂入母胎;有福德者則見避入高樓、殿閣,或聞悅耳的音樂,或登舒適的床座,而入於母胎。
   中有入胎後,若男胎,依母右脅,向背蹲坐;女胎則依母左脅,向腹而住。此說出《俱舍論》卷九等。
   中有入胎後到出生的過程,佛書中分為五位,稱胎內五位:一、羯羅蘭位(Kalalani),意譯和合雜穢凝滑膜,指父母赤白二物最初和合成一團凝滑的東西;二、頞部曇位(Arbudain),意譯,至二七一十四日,漸漸長成如皰瘡之塊形;三、閉屍位(pest),意譯血肉,至三七日,漸成一團血肉之物;四、健南位(Ghana),意譯堅肉凝厚肉團,至四七日,血肉漸堅實;五、缽羅奢佉位(Pra'sakha),意譯支節形位五支,至五七日,漸具身首四肢,初具人形,如此漸長,直至出生。出生之後,又經嬰孩、童子、少年、中年、老年五大階段(“胎外五位”),最後走向死亡,由所造新業而經中有,入六道,如此迴圈不休。
   凡人入胎時起顛倒想後,即入昏昧不覺,有如熟眠的狀態,唯有神識及業的種子潛藏於胎中,促使胎兒長成,成胎後漸有低級感覺,而無意識,及至出生與嬰兒位,皆無記憶。經過這一階段的昏昧和身心的巨大變化,前世所曆,自然忘得一乾二淨。據說就是依佛法修行而永斷三界生死,達羅漢、緣覺及菩薩位的聖人,若投人胎,出生後尚未必能不昧前生,有聲聞猶昏隔陰(或作初果猶昏隔陰),菩薩尚昧出胎之說,只有圓滿覺悟的佛陀,才能於入、住、出胎皆不迷昧,了了自憶前生宿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